京城里,荣韶凌再次离京巡查河务后,弘嘉帝又出了新的幺蛾子,他要从京城附近调集二十万大军随他一同出征,这再次打了文武群臣一个措手不及。 本来弘嘉帝没打算带兵的,只需带两三万御林军护驾即可,但当他看到蓝晏清发来的战报上,与北狄军对阵的平西军只有二十万时,他心里就打鼓了。 之前云默劝蓝敏仪时曾说过,北狄军和平西军都有三十万,宣朝又是防守方,占据了有利地形,有完善的防线,宣朝不会败。 而弘嘉帝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这只是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罢了,他们从没去过边关,不知边关实际情况,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西域局势复杂,小国林立,平西军所要面对的邻国有北狄、北临、西夜、西夏和西戎,这些国家国土面积都不大,但军队却比宣朝要强悍,且个个觊觎富饶的中原大地。 蓝晏清率领平西军镇守西境,防的不单是北狄,平西军的防区共有四千里的边境线,绵延曲折。 和平时期,平西军大军会分为两部分,分别镇守西南、西北,一些小的摩擦,各城池守军和小股的机动部队就能解决,并不需出动大军。 如今北狄人来势汹汹,三十万精锐尽出,兵分三路,势要从宣朝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西境的军队自然要向交战地集中。 北狄在宣朝的最西北方,一旦平西军全部调往北狄边境,位于西南方的西夏和西夜就没了震慑,单靠边城的地方守军,挡不住他们。 所以,蓝晏清只调集了二十万大军与北狄的三十万大军对抗,另十万大军被他安置在了西南几国的交界处,以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弘嘉帝虽然十分信任国师云岚,既然云岚说了此战必胜,那必然会胜。成为千古一帝的诱惑让他作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但他骨子里仍是那个怯战惜命的皇帝。 所以在辗转反侧一夜后,办理即可,又何需如此麻烦?”弘嘉帝不耐烦地问道。 “陛下,平西军的军需补给确实已成惯例,按部就班即可,但这套系统只能供养三十万平西军,如今徒然增加二十万大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傅长明此时十分怀念在家养伤的赵海齐。 “大军不日即可凯旋,没有必要徒增麻烦,御驾亲征日期乃是国师测算天命所得,又岂能随意更改?况且此战于我宣朝而言易如反掌,又何需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必会失了先机。”弘嘉帝很固执。 “父皇所言及是,北狄贼寇不过无知蛮夷,父皇大军一到必然所向披靡。”宸王吹捧道。 “如今北狄陈兵我朝边境,立足未稳,就该如父皇所言,兵贵神速将其打败才是,若如你们所言,只怕北狄就在边境站稳脚跟了,到时候才会徒增伤亡。”秦王不甘示弱。 定王意味不明地看着这两人,他们究竟是单纯的吹捧呢,还是等着父皇败呢?“父皇,兵书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孙子兵法》) 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再开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若不管不顾冒然开战,企图在战争中侥幸取胜则必败! 军需粮草乃军队制胜之关键,不可轻率!昔年太祖、太宗皇帝出征时,必会精心筹备数月,以确保军需充足,屡战屡胜。 儿臣恳请父皇暂缓出兵,三思而后行!此战关乎数十万将士生死,关乎我宣朝社稷安危,军需不足,万不可冒然出兵!” “陛下,老臣深知您心系国家,渴望早日平定边疆。但战争并非只靠勇气与决心,还需要有充足的军需作为后盾啊。军需充足,战士们方可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奋勇杀敌,还请陛下三思。”金大学士站了出来。 “行了,行了,金爱卿,你一个文人懂什么军事?”弘嘉帝不耐烦地摆摆手,金家于他而言只是给读书人立的榜样,写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就行了。 金大学士一噎,我虽是文人,不懂军事,但好歹读过不少兵书,不比你这一无所知的强多了?虽然心中不忿,也只能退下。 “好了,此事不需再议,大军按时出发,定王留守京城,与两位丞相共同监国,宸王、秦王随朕出征,军前效力!”弘嘉帝不想多费口舌,直接做了决定。 带上几位王爷,也是云岚的提议,上阵父子兵。 不过弘嘉帝不放心荣韶凌同去,怕他与蓝晏清联手架空了自己,所以直接将他踹出了京城,接着巡视黄河。 至于定王,这个大儿子同样反对自己出征,没少在自己耳边絮叨,若带上他,他絮叨一路,想想就烦。再说了京城皇宫也需留人坐镇,他对皇位没什么野心,再合适不过了。 而宸王和秦王吗,这是两个贴心的好儿子,在出征一事上与自己观念相同,一路随行,同样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倒与荣韶凌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这是宸王和秦王怎么也没想到的,但又不敢拒绝,只能苦哈哈地接了差事,心中有些后悔刚才的说辞了,此时他们只恨不得能准备个十年八年的再出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零零书屋【shu00.com】第一时间更新《宣和公主》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