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来应该昨晚发,结果和人对线聊嗨了,一看时间凌晨两点多了。 这两天研究夏朝的文献资料,一个道士朋友给我介绍了位贵州老哥,给我讲连山易。 我靠! 故老相传,易经有三部,夏朝掌管的易经叫做连山易,商朝掌管的易经叫做归藏易,周朝掌管的易经叫做周易。 但是连山归藏都已经失传两千多年了。之前有传闻王家台挖出一批竹简,上面写得可能是归藏易的内容。 但这批竹简我专门看过,里面大量内容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大量卦名爻辞和周易雷同。 因此,王家台的这批归藏竹简最早也不过是战国时期写成的,不可能是商朝太史掌管的归藏原文。其中内容或许有参考归藏原文的,但含金量多少就不知道了。 商朝的归藏都找不着,更何况更古老,甚至连出土文物和相关典籍都没影的夏朝易经呢? 有少数民族说自家流传的书是上古连山易,这种新闻我曾经耳闻过,但都是当营销说笑话的,没有在意过。 结果,这次本人遇到了,有点懵! 我说这玩意儿保真吗? 道士朋友说,他们道家人基本认定,贵州出现的连山易应该是真本。 他还给我讲理由: 1贵州出现的连山易是用一种故老的象形文字写成,叫做水书,由当地鬼师世代手抄相传的,一部关于天地山川,星象五行,阴阳历法,婚丧嫁娶的一本百科全书。水族历法以九月为元月(种谷时间),八月为年底(割稻时间),似乎是很古老的农业历法。 贵州鬼师的连山易全书大概八万多字,符合古籍中:“《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的描述。 2他们道家人内部也流传着一套连山易,这部书中关于八卦的起卦方式与他们流传的连山易,以及奇门遁甲内容相互验证,基本一致。 3这个号称拥有连山易的水族,据说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水族崇拜鬼神,族中鬼师就是大巫。水书文字中基本都是象形文字,许多字形看起来比甲骨文还古老。 平时,水族人预测吉凶,遭遇困难,均需要鬼师解决。鬼师驱鬼送鬼,禳灾祈福,预测天气,各种巫术仪式,都是从这本水书中寻找依据。 这也符合上古时代知识体系流传的方式。(由大巫师\/大祭司\/太史负责占卜并掌管相关祭礼典籍) 我和那位贵州朋友在线上聊了两个多小时,我相信他可能真得有些东西,但关于所谓的“水书”就是连山易的说法,我始终将信将疑。 据我所知,周易以“乾卦”为起手,归藏以“坤卦”为起手,按道理连山易应该以“艮卦”(山)以起手,但这位贵州老哥说水书起卦以“坎卦”为起手,对不上。 另外,水书中的一些符号我感觉甚至可能比甲骨文更为古老,但书中却发现太极阴阳鱼,这是宋朝后才出现的图案。 注意右下角的图,那三个符号是:连山易。没错,“易”字最早是蜥蜴的蜴! 后面有空的话,我会尝试学习一下这种水书文字,然后看看他们所属的连山易到底写得什么东西! ———————— “谁说古籍中没有相关记载?!” “三星堆出土了那么多《山海经》中记载的文物,你们怎么连这本书都忘了?” 说罢,楚立抬起头开口道: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一段故事: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楚立对着镜头解释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个人没了脑袋,手拿一把戈和一面盾牌立着,名叫夏耕尸。 从前成汤在章山讨伐夏桀,打败了夏桀,斩杀夏耕尸于他的面前。夏耕尸站立起来后,发觉没了脑袋,为逃避他的罪咎,于是窜到巫山去了。” 随即,楚立笑道: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像黄帝斩杀刑天的故事?山海经这里其实隐隐在告诉后来人,当年夏朝被灭后,其中一支夏朝贵族的去向!” 他解释道: “夏耕是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的部将,从名字‘耕’字来看,可能是监管夏朝农业生产的一名重臣。 后来,他负责镇守章山,商汤伐桀时,他被商汤击败砍掉了头,但是夏耕的灵魂不死,逃到了巫山,成为夏耕尸,他虽然没有脑袋,却依旧手操戈盾,尽忠职守地护卫巫山。” 楚立讲完这个故事,随即解释道: “山海经的叙述风格其实及其写实的,它就老老实实描写一处地理,从距离,水文,物产到该地区神明祭祀方式,它甚至丝毫不添加作者的主观情绪和点评。” “即便是二十四史的史官们也做不到写作风格如此质朴客观。” “所以,我们不要用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去看待山海经。夏耕之尸,应该不是讲一个死后复活的神话。” 楚立分析道: “夏耕之尸的这个‘尸’,不是尸体的意思。” 说着,楚立一连在手机屏幕上写了两个相似的字符,随后对着镜头解释道: “这两个字分别是尸字的甲骨文写法和金文写法。” “因为商朝时,‘尸’的意思是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和‘夷’字型一样。意思是少数民族的人多为蹲踞,中原人则是跪坐。” “所以,甲骨文的‘尸’字几乎和‘人’字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尸’字下半部分是弯曲的,而‘人’字下半部分几乎是直的。” 甲骨文“尸”和“夷”字型一样 “而到了周朝,‘尸’字的含义就变了,成为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尸’字从商朝单纯表示蛮夷,到周朝的扮演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楚立摊开手:“我觉得,这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尸’字的含义才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换应该和蛮夷,代替死者受祭,还有‘尸’这个字有关。”、 商朝和周朝,尸字的字型基本一致,但含义却天差地别! “或许故事的原型是这样子的,”楚立停顿了片刻才讲道: “就是夏耕被成汤击败斩首,他的部落跟随其他夏朝贵族逃亡巫山。 因为成汤胜利成了天下共主,夏耕的子孙采取一种巫术礼仪,模仿夏耕无头尸的样子舞蹈,隐晦表达夏侯氏部落不灭,永记被商汤灭国杀祖的耻辱!” “时光轮转,几百年后,到了武王伐纣那一年西周找到了蜀国联合灭商,夏耕的后人们彷佛看到了商汤当年联合其它部落灭夏朝,杀夏耕的那一幕。他们知道,或许为祖先复仇的机会到了!” “于是,夏耕的后人们欣然同意,不惜奔袭千里,和西周一起出兵,灭掉了商朝,逼死了商王帝辛!” “《尚书牡誓》记载,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楚立指出: “灭商联盟,帮助西周的八个势力里面,蜀国排内容涉及上古帝王的来历和生平,虽然大都根据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佐证,再按照历史逻辑进行的推演,但终究只是一家之言,大家不必当真。 关于三星堆古蜀人的来历很可能是夏朝逃亡贵族的猜测,大家不必过分惊讶。 巴蜀之地,和大禹一族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竹书纪年》曰: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 《帝王世纪》记载: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 但这两处大概率是后世传抄时,出错了。 大禹母亲应该叫修(xiu)巳(si)。 相传大禹得姓“姒”(si),就是和母亲一族有关。娰和巳是同音,巳的意思就是蛇。 夏朝大禹一族的图腾就是蛇,而非其父鲧一族的三足鳖图腾。 《诗经·小雅·斯干》中写道:“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其中意思就是姬周王室的腾图是熊,相传来自祖先黄帝有熊氏。而夏娰的图腾则是蛇。 意思是姬姓男子梦到,娰姓女子梦到虺蛇,都是非常吉祥的征兆啊! 姬周宗室的男子很喜欢娶姜姓和娰姓的女子,着名的烽火戏诸侯的红颜祸水褒姒,就是娰姓女子。 熊罴都是熊,罴是棕熊,古代的含义是大熊。 虺蛇都是蛇,虺是细颈大头的小蛇,甲骨文中“禹”字的原型结构。 《说文解字》:“禹,虫也,从(念ng)禸,象形。” “虺”和“虫”字的甲骨文,都念做hui 这也是为什么曾经有民国历史学者认为大禹原型是一条虫,实际上没这个人。当然,这是胡说八道。 要知道,虫字在古代早期是没有昆虫的概念的,而是指的是龙蛇一类的动物。 《大戴礼记》中记载道:“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所以,大禹名字中的虫子,以及获得的姓氏娰,还有夏后氏的蛇(或长龙)图腾,都应该来自他的母族。 《淮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远古的故事: 传说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 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帝尧派遣大羿(不是后羿,两人不同)前往斩杀,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所以,修蛇其实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巴蛇,也是修巳(古音同蛇,意思也是蛇)一族。 这个故事去除神话色彩,就是图腾为大蛇的修巳一族在帝尧时期盘踞洞庭湖附近作威作福,人狂自然有天收,被一个更猛的猛男大羿一路杀的向西逃窜,在巴陵这个地方让人把部落首长给宰了。 而这个巴陵位置大概率是指的距离洞庭湖西边千里之外的巴山地带,而非岳阳。 湖南和川蜀的书友们不用和我犟,《尚书·禹贡》记载岳阳的地名,叫做东陵。秦时,东部属长沙郡罗县、下隽,西部属南郡、黔中郡。汉时分属长沙下隽县,罗县及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三国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建安十五年(210)。吴析长沙郡北部置汉昌郡,为市境置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 也就是到西晋时候,岳阳地区才叫做巴陵。 而巴山得名于夏朝,古籍记载为”蛇山“! 从洞庭湖到巴山,相隔千余里,看来修巳一族当年惹得祸不轻啊! 不过考虑到洞庭湖似乎和帝尧关系似乎关系紧密,似乎也说得过去了。(帝尧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相传生于斯,葬于斯) 首领被杀,修巳(修蛇)一族也因此四分五裂的各自奔走了。 后来,其中一支部族有莘氏,和帝尧的臣子鲧联姻。这个人就是大禹的母亲女志,族名修巳,图腾为蛇。 后来,鲧因为治水不利被帝尧所杀,族人获罪,大禹小小年纪就从贵族变成罪族。 于是,为了建功立业,重振家声,他选择继承母族的蛇图腾和巳姓。(大禹父族鲧的图腾是三足鳖,很明显,大禹没能继承到) 这也是为什么相传大禹是四川人,来源于其母族的原因。 治水成功后,帝尧根据大禹母亲的巳姓或者大禹当时所属的蛇图腾,赐给大禹“娰”姓。(巳和娰和蛇,这三个古时都是一个音) 后来,大禹家天下后,儿子夏后启继位,将祖母修巳一族分封到了蜀川一带,赐名为“巴”。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日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 是的,巴国来源于夏朝,那时叫做巴方。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巴”,山海经记载为“朱卷之国”。 “巴”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修巳的“巳”。 巳的意思是蛇,而巴的意思则更进一步,是大蛇。后世《说文解字》解释为:巴,巴虫也,或曰吞象蛇。 巴字在甲骨文的字型就是一个张着大嘴的蛇头。 “巴”字甲骨文写法,形象为大蛇张口 所以,修蛇(修巳)就变成了巴蛇,当年修巳一族首领被大羿斩杀的地方,后来才叫做巴陵。 “陵”字在古代是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死后,埋葬的地方都能叫“陵”的! 而巴蛇吞象,看看三星堆祭祀坑中那数不清的巨型象牙就知道了。 巴族这个好战分子得到大外甥夏后启的支持,又狂起来了! 当时蜀川荆楚应该有不少以大象为图腾的部落没少被巴族欺负,不仅部落被吞并,就连数不清的大象也惨遭毒手,一根根象牙被运往巴国。 这段上古部落吞并的历史留下了巴蛇吞象的传说。 当时的巴国范围内,修巳一族被称作“蛇巴”,应该还有图腾为大象的“象巴”,和图腾为白虎的“虎巴”,或许还有其它小部落。 但从后世巴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虎纹图腾,以及《长阳县志》记载,虎巴后来姬周联姻,首领都姓姬,巴国也被白虎图腾部落所统一,从此巴蛇图腾退出巴国舞台。 嗯,夏朝一没了,修巳一族挨收拾的下场,果然一点都不奇怪啊!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歌九辩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夏后开就是夏后启,开和启上古时,字型基本一样,都是手和门,意思是把门打开。 夏后启的形象极有特色,这是山海经中神明的典型形象。 而大禹本人,在《帝王世纪》《论衡》中也被描述为:“禹耳叁漏”,意思就是大禹的每个耳朵有三个窟窿。 这父子俩的形象都不太符合中原帝王的仪态,反倒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文明青铜人像,几乎如出一辙,具有很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上图:耳叁漏,下图:珥两青蛇,乘两龙。不过夏后启佩戴的应该是更精致的青蛇耳环。 这说明,大禹和夏后启从小受到修巳一族的影响远大于中原一系的鲧族部落。 因为夏朝和巴国的关系如此亲近,所以尽管相隔千里,夏后氏还是掌握了许多关于远古蜀川地区的诸多信息,譬如:三星堆! 这也是为何夏朝被灭后,有一支夏朝贵族逃亡三星堆避难的原因,大概率是族里有相关记录。 这支守卫夏朝遗族,传说中的大禹的母族,巴蛇一脉的传承者,有没有什么文字记载? 总不能全是我脑部瞎蒙的吧? 当然不能瞎蒙! 这支巴蛇后人就是后来的賨人,也叫蛇种巴人,又称寅(y)人、板楯蛮。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境域)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巴賨族是巴地八族中分布最广、人数众多的主要民族。 商末,参与了武王伐纣战争的就是蛇巴(賨人)。 賨人,也叫蛇种巴人,又称寅(y)人、板楯蛮,修巳一族的后人 修巳一族,也就是蛇巴人在历史上所建立的文明,有据可查的就是在东周时期,他们不和有姬周撑腰的虎巴玩了,自己独立建立了一个充国。 现在的“南充”、“西充”都是由当年的“充国县”。 而充国都城,应该就是今天的阆中古城。 以上,就是我对三星堆和夏朝关系的推理和解读,所引用的古籍文献,字型来历和相关含义,以及相关出土文物,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传说,都为真实。 但是这个故事毕竟是脑洞而已,大家不必当真。 好了,三星堆和夏朝的相关内容暂告一段落,接下来继续我们的非洲之旅!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零零书屋【shu00.com】第一时间更新《荒野求生:主播你来真的呀!》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