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年五月初十,高洋登基称帝。 1俸禄爵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必须拿点好处来,高洋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武王,斛律金为咸阳王,贺拔仁为安定王,韩轨为安德王,可朱浑道元为扶风王,彭乐为陈留王,潘乐为河东王。 这七个异姓王里,怎么没有表哥段韶呢?高洋多次表示要给段韶封王,段韶都推辞了。王爵嘛,不过虚名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权,像段韶这样实干的人才,需要的是拥有实权的官位。不久,高洋任命四弟高淹为尚书令,段韶为尚书右仆射,元韶为尚书左仆射。 尚书令权力相当于宰相,这个位置自然是给高家人了,挂个名而已,具体事务,还是副手左右仆射来做。元韶是元魏宗室,是积极支持自己称帝的人,挂个副宰相的名头也是可以的;这样算下来,段韶其实是真正掌握相权的人。除了尚书右仆射,段韶还兼任并州刺史,也就是高氏根据地晋阳一带的最高领导人。 因为段韶主要是镇守晋阳,实际上在邺城处理朝政的,主要是高德政和杨愔。高德政作为高洋称帝主要策划者,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侍中,也就是副宰相兼任贴身秘书;杨愔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虽然是虚职,但擅长处理政务,又出身名门,而且在禅位工作中展示出过人的组织能力,高洋让他跟随高德政一起处理政务,打算重点培养他。 作为一个开创之君,高洋是合格的。恢复俸禄制,这是笼络广大底层官员,高级官员和贵族看不上这点工资的,他们只看重爵位,所以高洋紧接着给他们封王。这样一来,底层官员被笼络了,贵族功臣也得到了满足,这就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基础。 2册封皇后 接下来就是册封皇后了,皇后之位是各大利益集团争夺的焦点。 皇帝姓高这没话说,毕竟高家父子创业这么多年,大家也愿意跟着吃肉喝汤;可皇后之位就不一定了,哪个家族的女儿能做皇后,那就能以外戚的身份干预国政,有了皇后就有皇太子,这也是贵族们染指皇权的另一种形式。 “陛下,大齐建国,百官皆有任命,唯独皇后之位空缺,皇后之位事关国本,还请陛下早日定夺,以安定天下。”朝堂上,高德政首先捅破窗户纸,随后,文武百官一起进言,要求高洋册封皇后。 皇后?这还用考虑么?谁不知道,高洋有个大美人老婆叫李祖娥?李祖娥人美心善,还给他生了高殷、高绍德两个儿子。 “是呀,这几日国事繁忙,朕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也该给祖娥妹妹一个名分了······”高洋一边说,一边转头深情地看着一旁的李祖娥。 一听说是李祖娥,高德政不高兴了:“陛下,汉族妇女不可以母仪天下,您还是另选良人吧。” “是呀是呀。”高隆之也极力劝阻。紧接着便是崔?的反对:“陛下,微臣以为赵郡李氏不适合做皇后。” 高洋的脸刷一下就白了。崔?反对可以理解,老哥高澄在世的时候,他就不服,以为天下的贵族就他们清河崔氏最为尊贵,连博领崔氏崔暹、崔季舒都不放眼里,更何况赵郡李氏?这家伙自大惯了。 高洋震惊的是,为何一心支持自己上台的高德政会带头反对自己?是呀,此一时彼一时也。之前,为了称帝捞好处,大家是利益共同体;现在,高德政等人想扶持一个鲜卑族女子当皇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德政、高洋的联盟关系,自从高洋称帝那一刻起,就结束了。 高德政、高隆之联合起来表示反对,看来这反对派力量不小。渤海高氏虽然是汉人,但早被鲜卑化了,他们骨子里是自认为是鲜卑人的。 “崔?,你不要太过分!这是朕的家事,还轮不到你插嘴。”高洋怒骂道。高洋这是指桑骂槐,反正崔?孤傲惯了,得罪的人很多,骂他,很多人都没有意见。 “高大人,咱们还是就事论事吧,皇后人选问题,还是不要上升到民族问题比较好。”杨愔看情况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 “咱们从小都生活在彪悍的民风之中,高王打天下多半依仗的也是胡人,可以说没有这胡人,也就没有大齐的基业。”高德政的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呵呵,按照您的意思,咱们汉人就不配站在这朝堂上和您说话了呗?”杜弼笑了。杜弼是一个民族认同感很强烈的人,一直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多次向高欢、高澄父子建议重用汉人。 一场立后问题,很快就要演变成胡汉民族之争,现场的气氛紧张起来。高洋只是默默注视这一切,他看着委屈的妻子李祖娥,眼里全是爱怜,最后他打断了百官的争论:“今日,只谈感情,不谈民族问题。朕的婚姻,自然由朕来做主。” 说罢,高洋牵着李祖娥的手走出大殿,把高德政等人晾在原地。六月初九,高洋的旨意下来了,李祖娥被封为皇后,儿子高殷被册封皇太子;另外,段韶的妹妹被封昭仪。 3宇文发兵 高洋废魏建齐的消息,还是传开了。 宇文泰得知后,喜怒参半。怒的是,高氏政权走到了自己前面,我都还没取代北魏,反而被一个后生给超过了,是的,徐之才说的对,他宇文泰一直也想改朝换代;喜的是,这小高怎么迈这么大的步子,不怕扯着蛋?还是太年轻呀,看来,高欢后继无人,他们灭亡的时候到了。 当然,宇文泰还是得把表面功夫做足,他当着皇帝元宝炬的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失声痛哭起来:“陛下,是我做得不好,让高洋这个乱臣贼子窃取了大魏的江山,臣有罪呀!” “丞相快快请起,此事与你无关。”这么多年下来,元宝炬早就受够了宇文泰的假惺惺。 “陛下,臣请求派兵讨伐高洋,恢复魏室江山。”还没等元宝炬答复,宇文泰就扭头指指点点,开始安排任务起来,元宝炬嘴角飘过一丝苦涩。 自从高欢死后,东西边已好几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了,更何况是灭国之战?宇文泰这次是豪情满怀,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北齐。一来,这几年府兵制改革成功,兵强马壮;二来,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杨忠又攻下了江汉之地,实力猛增;三来,高洋僭越称帝,舆论对自己有利。 宇文泰分析得是不错,可其他人并不这么想。发动战争对谁最有好处?自然是宇文泰。战争时期,宇文泰可以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尽最大可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即便不能取胜,这也是一次集中权力的绝佳机会。 那其他军政大佬、地方实力派肯定不愿意了,比如李虎等人。本来推举你宇文泰当带头大哥,目的是,出了事你去死,有好处大家享受的,现在你却想脱离我们的制约,超越我们之上,那怎么行呢? 宇文泰只不过是关陇集团的盟主罢了,他并不具备对于瑾、李弼、李虎、侯莫陈崇、赵贵、独孤信等人碾压性优势。故而,积极支持宇文泰这次发动战争的人很少。其中一个是侄子宇文导,另一个是独孤信。 宇文导是自家人,可以理解;这独孤信不是一直被宇文泰打压猜忌么,怎么这次主动舔狗?对呀,独孤信在陇右那穷山恶水都待了快十年了,他受够了,他想回到首都长安。 其他大佬都跟着宇文泰吃香喝辣,而独孤信却坐了十年冷板凳,他当然要有所行动了。看到独孤信积极表衷心,宇文泰很高兴,心想:独孤郎呀,你总算是懂事了,早点顺从不就得了。 七月,宇文泰任命宇文导为大将军,驻扎咸阳,镇守关中大本营;任命独孤信为大都督,带兵五万人跟随宇文泰东征,侯莫陈崇、杨檦等人从侧翼配合进攻。发动战争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在摆平各方反对声音、统一意见后,九月初十,西魏军这才从长安出发。 4励精图治 那高洋会坐以待毙么?高洋真如宇文泰说的那样不堪?当然不是。高洋称帝建国后的表现,处处都可以彰显出一个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明君形象。 先来说吏治。黎阳太守房超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远近闻名,赵道德有个马仔在黎阳犯了事被房超捉住了,正要问罪。赵道德直接给房超写信,并派遣使者去说情,还要奉送银子。赵道德认为这点小事,应该很简单。 结果,房超信都没看,直接撕了。使者大怒:“你不知道我们赵大人和天子的关系么?竟然对赵大人这么不尊重?”房超拍案而起:“赵道德算什么东西,趋炎附势的小人罢了,我这里只认法度,不认赵道德。”说吧,房超亲手用木杖把使者打死。 赵道德得知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就到高洋跟前告状,说房超目中无人。高洋笑道:“房太守不避权贵,这正是我大齐的人才,朕要好好赏赐他。”赵道德哑口无言。不仅如此,高洋还下令各地衙门设置木杖,凡是有跑关系、走后门的使者,一律杖杀。 宋游道向来也是嫉恶如仇,他听后不以为然:“呵呵,奉命去请托而已,却要遭到杖杀,那贪赃枉法的本人要怎么处理呢?难道要灭族?”高洋恍然大悟:“宋爱卿所言极是!朕一时糊涂。”可见,高洋并不是一根筋,也不走极端。 此外,高洋下令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合并州郡,北齐境内几万官吏下岗,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没有政治手腕和魄力是无法干这么大的事情的。 再说法治建设。老哥高澄之前不是搞了一部《麟趾格》法典么?高洋认为该法典太复杂了,下定决心要在此基础上搞一部更加精简、实用的法律,也就是流传后世的《北齐律》。薛踧被任命为法律编纂小组组长,成员有封述、魏收等人。 封述出身渤海封氏,干过御史、廷尉工作,也做过多年地方官,可以说是法学专家,之前就是《麟趾格》的主要编纂人;魏收嘛,文采好,主要负责法条的表述和修饰工作。制定《北齐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前后耗时十五年,这部法律是隋朝《开皇律》以及唐朝《唐律疏议》的直接来源,可见高洋的勃勃雄心。 《北齐律》共计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首次提出“重罪十条”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口头说的“十恶”:一曰反逆(造反及篡权),二曰大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寝、宫殿),三曰叛(叛国),四曰降(投敌),五曰恶逆(谋杀殴打长辈),六曰不道(残忍手段杀人),七曰不敬(对皇帝不尊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杀害领导、老师),十曰内乱(乱伦)。 凡是触犯了这十条刑法,那就是“十恶不赦”,皇帝大赦天下赦不了这十条罪。隋唐的“十恶”有一些变动,但大体上和北齐律的类似。“重罪十条”将儒家伦理纲常礼教精神引入刑事法律内容,推动了礼与律的进一步融合,这就是我们说的“礼法”。 单从内容来讲,《北齐律》的宗旨就是维护父权、君权、夫权的,是等级制度的辩护者,这是时代印记,无可厚非。《北齐律》代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法律的最高成就,仅凭这一点,高洋就可以名垂青史。 再说编史工作。 作为皇帝,高洋也喜欢附庸风雅,经常和邢邵、魏收等人一起谈论经史,谈到史书,魏收蠢蠢欲动,希望皇帝能让自己继续写《魏书》(二十四史之一),此生死而无憾。专业的事自然要交给专业的人,高洋立刻就答应了,并且承诺:“你放心去写,我不会学拓跋焘杀害良史的。” 这里,高洋说的是拓跋焘杀崔浩的故事。 在古代,编史就是一项崇高的工作,你懂的,意识形态工作嘛,褒贬人物、对历史事件定性,就在史官一念之间。北齐刚建立,需要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更需要把高氏父子如何艰苦创业取代北魏的故事给讲出来,这才能说明北齐是“奉天承运”。 不论史官个人有多严谨,史书中始终会有作者的个人倾向、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会有对创业者的批评和指责、歌颂和赞叹,这是无法避免的,崔浩无法避免,魏收当然也无法避免,本书作者也不能避免。高洋能说出如此大度的话,至少这个态度是极好的。 高隆之被任命为《魏书》的编修组组长,具体工作自然是魏收、阳休之等人做了。阳休之出身官宦世家,熟读经史,北魏末年就出仕了,跟过孝庄帝元子攸、贺拔胜以及高欢。另外,魏收私底下还和李德林来往,共同探讨文史,切磋文艺。 李德林出身博陵李氏,从小聪慧博学,天纵英才,才十几岁就名满天下,高隆之、魏收都把他比作温子升在世。李德林对父母很孝顺,因为父亲死得早,母亲又是病体缠身,李德林拒绝了魏收的举荐,在家一边读书一边伺候老母。 在历法上,天文学家宋景业奉命修撰《天保历》,宋景业游刃有余,很快就搞定了。 在军队建设上,高洋志在打造一支鲜卑特种部队,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一当百,所以这支部队的名字叫“百保鲜卑”。那汉人呢?高洋从汉人士兵中挑选猛男,称作“勇士”,让他们去驻守边疆。也就是说,鲜卑猛男是拿来主动出击打仗的,汉人猛男是拿来被动防御守边的。 可见,高洋和宇文泰不一样,在用人上还是更加倾向于鲜卑等少数民族,而宇文泰呢?宇文泰搞了一个胡汉一体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九月十二日,西魏远征军来到了潼关,消息也传到了北齐都城邺城。 5来者不善 “陛下,我大齐初建,宇文泰就兴兵讨伐,这是蔑视我们,此战必打!”潘乐建议道。潘乐这几年一直镇守河阳前线,西魏兴兵的消息就是他带到邺城的。“对,一定要打出威风!”韩轨、彭乐、可朱浑元、厍狄干等人也附和着。 高洋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目光坚定道:“潘将军,你常年镇守前线有经验,此次随我出征;朕要亲自去晋阳部署,会会这宇文泰。”潘乐领命备兵而去。 “陛下,段韶在晋阳拥有强大兵力,恐怕他的行动会出人意料,您怎能轻易前往!”说话的是高长弼。高长弼是高永乐的弟弟,高欢的侄子。当初高昂走投无路,就是高永乐拒绝开门,间接导致高昂自杀殉国;高长弼别的本事没有,嫉贤妒能的本事倒是写在脸上的。 “段韶是何为人,朕心里清楚,还轮不到你来评判。”高洋的声音像石块一般,重重地砸在了地上,高长弼再不敢说话。 十九日,高洋下令,太子高殷监国,杨愔、高德政等人辅助,安顿好邺城事务后,高洋率军向晋阳出发。 十月初一,行军到弘农的宇文泰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南梁的黎州(四川广元市)刺史杨法琛率部来降!“丞相,你要为我做主呀,我如今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杨法琛跪倒在宇文泰的马前,一把鼻涕一把泪。 事情发生在前段时间,萧纪任命的黎州刺史张贲,因为胡作非为,被当地豪强民众给赶走了,当地的王、贾两大家族就近找来了氐族领袖杨法琛,拥护他当黎州刺史。那张贲肯定不爽呀,老子是萧老板的人,你们也敢动? 张贲夹着尾巴来到成都,哭诉黎州暴民们的行动,还说杨法琛和暴民们秘密结盟,旨在推翻大梁帝国。萧纪十分生气,还没发作,黎州的王、贾两家就来了,他们是受杨法琛的委托,前说服萧纪让杨法琛当刺史的。 杨法琛不仅派出了王、贾两家豪强代表,还把自己两儿子也派来做人质,可谓“诚意满满”。 “可恶的杨法琛,还把黎州当成自家的东西了?你想要本王就要给,那本王的权威何在?大梁的法度何在?”萧纪很生气,想着这些土豪劣绅的所作所为,他就更来气,“来呀,给我拖下去砍了!” 不一会儿,王、贾二人以及杨法琛的俩儿子人头落地。萧圆照进言道:“父王,如今我大梁有侯景作乱,宗室内斗不断,这才给了杨法琛这种人可乘之机,必须严惩,才能保证他们对大梁的衷心。儿臣建议,发兵黎州,让境内之民不敢有妄念。” 萧纪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派杨乾运率两万人去讨伐黎州。杨乾运也是氐族人,出身官宦世家,大小就以勇武闻名远近,萧纪骨子里并不信任这些胡人,因而希望“以夷制夷”。杨乾运前脚出兵,杨法琛后脚就去投靠了宇文泰。 “丞相,这是吉兆呀!咱们这次东征,肯定能大胜。”侯莫陈崇大笑道。宇文泰也很开心,他好言劝慰杨法琛,目前全军集中东征,复仇一事只有等东征完了再说。 宇文泰随即下令,让侯莫陈崇发兵齐子岭(河南济源市西北),杨檦出建州(山西晋城),两人各带五千人马;令独孤信带领大部队修缮桥梁,若侯莫陈崇、杨檦二人进展顺利,便率大军北上。 独孤信心有不悦,他知道宇文泰这是在防着自己,不让自己单独带兵,不过还能有什么期待呢?能走出陇右那个犄角旮旯已经不错了。 6高欢不死 初三,高洋抵达晋阳别宫,找来段韶商议御敌之策。 “孝先,你看,这次宇文泰来势汹汹,怎么应对?” “陛下放心,咱们兵精粮足,宇文泰不过虚张声势罢了。” 高洋满脸疑惑:“孝先,此话怎讲?” “臣一听说宇文泰出兵后,就不断派人去打探敌情。宇文泰九月十二抵达潼关,十月初一行进至弘农陕城,潼关到陕城不过两百二十里地,正常行军三四天就可以到达,可他们却用了接近二十天时间。兵贵神速,宇文泰不可能犯这种错误;故而,我推测,敌军内部应该不是那么和谐,宇文泰不过是迫于颜面,虚张声势,走个形式罢了。” “好!孝先的分析合情合理,正合我意。宇文泰轻视朕,朕定要让他有来无回!”高洋眼中全是刀和剑。段韶拱手道:“如果要大干一场,微臣愿为先锋,万死不辞。” 高洋望着段韶,深情地说:“像你这样忠贞不二的人,还有人诋毁,更何况他人呢!”段韶听得发愣,高洋这才把高长弼诋毁他的事情和盘托出。段韶后背发凉,感觉跪下磕头。“孝先快快请起,朕要是不信任你,就不会告诉你这些了。”高洋将段韶扶起,二人相视一笑,随后和潘乐一起商讨军事。 桥梁修好后,宇文泰率兵渡过黄河,赶往建州整顿,并派达奚武前去刺探敌情。 二十日,高洋即刻采取行动,率百保鲜卑到东城驻扎,随时准备进攻。在练兵场,高洋冒着风雨亲自检阅部队,并依次高声呼喊他们的名字。这一操作,让大家热泪盈眶,个个是精气神十足,热血沸腾。是呀,这高高在上的皇帝居然知道咱们每一个底层士兵的名字,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侯莫陈崇的行动,已被潘乐的情报人员得知。潘乐请求昼夜兼程前往长子县排兵布阵,高洋给了他两万人马。 潘乐突然出现在侯莫陈崇的后方,侯莫陈崇一心扑向轵关(太行八陉第一关)没有防备,西魏大败,侯莫陈崇率领残兵撤退。杨檦一路虽然高歌猛进,但已经失去了侯莫陈崇的策应,又怕被彭乐截取后路,只得撤回。 宇文泰刚到建州,侯莫陈崇战败的消息就传来了。“出师不利,这仗恐怕不好打呀。”独孤信说道。宇文泰答道:“独孤郎所言甚是。”宇文泰摸着胡须,心里开始盘算起来:独孤信的意思好像不怎么情愿出战,这侯莫陈崇这么猛的老将也战败了,看来高洋应该不好对付。 正想着,达奚武急匆匆走进中军大帐,报告了自己在练兵场上偷看到的一切,吞吞吐吐地说:“我还听说,听说敌军们高呼要生擒丞相”。宇文泰感慨道:“看来,高欢并没有死去呀!”西魏出兵几个月了,从秋天到了初冬,天气寒冷而且遇到了连续的雨雪天气,战马已冻死大半,失去了战机。本来就是出来走个过场,为了表明自己是北魏的忠臣,这高洋年少有为,无机可趁,宇文泰只得下令全军撤退。 宇文泰这一撤,高洋趁机派潘乐等人收复了建州、齐子岭等地,此后,平阳(临汾市)以东、洛阳以北,全部回归到北齐版图。 从蒲阪(山西永济市)西渡回到长安后,宇文泰下令去黄河上刨去冰块,防止北齐趁着结冰渡河偷袭。宇文泰为何如此害怕高洋?因为西魏境内发生了重大人事变动。 首先是皇帝元宝炬死了。元宝炬当初也是血性男儿,亲自目睹了孝武帝元修的惨死,自己的爱人已弗氏也被逼自杀,又处处被宇文泰压制,最后只能变成一个庸庸碌碌之辈,直到郁郁而终。元宝炬的死仿佛是一种解脱,宇文泰并没有取而代之。 宇文泰和高洋面临的局势不一样,他确实早就想称帝,不过这六大柱国将军可不是吃素的。就说这独孤信,他好不容易回到长安,这次说什么也不再愿意回到陇右,宇文泰只得将他留下。 元宝炬死后,谥号为文,也就是西魏文皇帝,他的傀儡之位由儿子元钦来继承。元钦是元宝炬和已弗氏爱情的结晶,七岁开始就被宇文泰弄到身边教育,一直受到宇文泰的控制和监视,可以说,元钦身上只有妥协和顺从,看不到父辈元修、元宝炬的半点慷慨激昂之气,谁又能责怪他呢?身不逢时而已。 不久,李虎也病逝了。李虎本身的功绩也不如杨忠、侯莫陈崇、独孤信等其他柱国将军,而且曾经站错队一直被宇文泰排挤,如果是一般人,那死了就湮没无闻了,可谁叫他的孙子是李渊呢,能生好儿子、好孙子也是一种本事。 元宝炬、李虎的相继离世,以及独孤信进入权力中枢,这牵涉都很多人的利益,够宇文泰忙活一阵子了。高洋这边呢?北齐立国之战不战而胜,高洋享誉四海,迎来了高句丽、吐谷浑的多次朝贡。 正当西魏、北齐刀兵相向时,南边的萧纶、萧绎、萧纪三兄弟却打成了一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零零书屋【shu00.com】第一时间更新《后三国演义:隋唐的诞生》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