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靠着叫卖豆干之余在学馆外听课,才感动了学馆老师,重返学堂,发奋读书,二十三岁高中进士,从此一路高升,飞黄腾达。
感念昔日穷苦之余,洪承畴一时心塞,劝降的话,半天说不出口。洪承畴当初也是绝食数日,拒不肯降。倒是吴应熊主动谈起向满清借兵之事。
吴应熊敬了洪承畴一杯酒,道:“洪大人,你来得真是不巧,我父王刚派了使者副将杨坤去向满清摄政王借兵了。你就在这关宁军大营里歇两日,等他们回来,有了结果,我们再议和,你在这里,别的东西没有,豆腐干管饱。”
“找摄政王借兵?”洪承畴大吃一惊。
吴应熊说的满清摄政王,当然不是多尔衮。吴应熊当然不会傻到让吴三桂去向多尔衮借兵,而是向满清的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借兵,这是吴应熊的借兵计,目的是让满清八旗兵和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厮杀,还可以挑拨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的关系。
杨坤带着吴三桂的借兵信,那封信上写着:“大明国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顿首,谨致大清国摄政王麾下: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蚊员之身,荷宁远总兵之任。京师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宗庙灰烬。
今贼首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这封借兵信落款署名是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时间是甲申年四月。
杨坤和郭云龙带了吴三桂的亲笔信,到了京城北边的长城外,到了满清驻兵大营,按照吴应熊的吩咐,故意走错军营,没直接到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驻地,而是走到豪格的大帐外。
豪格当时正在帐内,和手下家臣图尔格、遏必隆等人商议入关的事。
豪格对多尔衮这次将八旗十岁到七十岁的男子都倾巢带出,相当不满,对遏必隆说:“现在除了亲领的两白旗,还有多铎,其他人并不甘心受多尔衮节制。一旦我们入主中原,多尔衮兄弟战功赫赫,必然会大权独揽,到时多尔衮就不是夺我们议政权那么简单了。所以这次入关,我们必须保存两黄旗的实力,还要立下大功,不然以后我们就得任多尔衮两兄弟宰割了!”
遏必隆说:“现在多尔衮独断越权,他原不是说出征之事要问右真王(济尔哈朗),现在他将八旗都带出,盛京空虚,只有礼亲王率老弱留守。”
杨坤和郭云龙故意在豪格的大帐外高声说:“平西王吴三桂的特使求见大清国摄政王。”
豪格和图尔格、遏必隆听说吴三桂的特使到了,出了大营,看看怎么回事。
见到杨坤,遏必隆呵斥道:“你们眼瞎吗?摄政王大帐外是两白旗,我们这外面是两黄旗。”
杨坤说:“不对呀,我家伯爷说摄政王营帐外是镶蓝旗。”
“镶蓝旗?”豪格一听,很好奇地问道:“吴三桂要你见右真王(济尔哈朗)?”
“是的。”副将杨坤点点头,道:“我家伯爷说右真王乃是大清国排位第一的摄政王,出兵之事要求他首肯才行。如果他能帮助我们打退李自成,我们伯爷愿意将宁远城献给他,还将禀明新皇,承认北朝。”
“献宁远城?”豪格一听,这借兵条件很有诱惑力,此前诸王和多尔衮在锦州约定,谁能拿下宁远城,镶蓝旗二十牛录和镶白旗的十个牛录就给谁。而且明清之间,对和议最积极的,一直是后者。豪格的父汗皇太极一直认定满清应坚守东北为国,并不惜居于明朝属国的地位,只要天朝每年能“馈赠”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即可。作为回报,清国上贡明朝每年貂皮千张、人参千斤。至于国界,皇太极都想好了,以塔山为清国界,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在连山一地设立互市的集散地。只是崇祯朝野中所有大儒,思想腐朽不堪,打不过人家,还都竭力反对与满清“蛮夷”讲和,因为这让他们想起南宋的靖康之耻,想起南宋向金国求和的屈辱。
豪格心想,如果自己和济尔哈朗联手,击败农民军,拿到宁远城,让明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济尔哈朗不仅不用交出此前因战败宁远而交出的二十个牛录镶蓝旗兵,还能得到阿济格镶白旗的十个牛录,自己也算完成父汗遗愿,为大清国立下绝世奇功,这样一来,就可以拉拢人心,完全能压倒多尔衮俩兄弟,让济尔哈朗做回名副其实的满清第一摄政王。
“哈哈,借兵是小事,好说。”肃亲王豪格不知这是吴应熊的计谋,心里十分高兴,马上乐呵呵带着杨坤等使者直奔满清摄政王济尔哈朗的大营,去商议吴三桂借兵这件小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零零书屋【shu00.com】第一时间更新《宅男的大明》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