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个航海开拓态度,中式船不适合跑远海,那俺们就不跑了。
西式船适合跑远海,人家满世界乱跑。
中式船限制住了大明人开拓进取的思想,最后只能越来越弱,地盘越来越少。
杨浩的弟弟很喜欢船,家里有好几个模型,还有很多资料,杨浩不讨厌船,被弟弟潜移默化影响着也懂一些船舶和航海知识,加上家里有渔船,世代都是渔民出身,耳熟目染之下理解更深刻。
西式西班牙大帆船和盖伦船也就那样,在这年代看起来很先进,在杨浩眼里却处处都是缺点。
船艏水线下没有船艏球破水、吃水不够深导致船体重心偏上、船底形状像个大肚子阻力太大、船艉的湍流太大、水线上没设计好风阻很大、船舱没设计好太小太闷。
长宽比太小影响航速、风帆不够宽不够多总面积小影响航速、没有使用太多滑轮组需要的水手太多、没有铁葫芦等简易吊具收帆困难、船身上雕刻太多成本太高……
杨浩钟意的小型木制海船有两种,一种是速度快载货量稍小的飞剪船,一种是载货量正常速度还不慢的现代式风帆训练舰。
中型大型的木制海船么,现代样式的集装箱船就挺好。
飞剪船船体细长,风帆巨多巨宽,受风面积大,所以速度快,而体型和现代驱逐舰差不多,所以载重量稍小,比平常货船少两三成。
现代样式的风帆训练舰属于军舰,皮太厚军用设备太多导致载重量偏小,装载货物的肚子也偏小,稍微改造成货船,载重量正常的情况下航速还快。
弟弟收藏的船模中刚好有飞剪船和风帆训练舰的模型,可以拆装的那种,另外还有辽宁号航母、055大驱、盖伦船的模型。
见过弟弟盘过几次,还仔细看过,对这几种船的内部结构和整体布局有些印象,图纸复制出来不是问题,就是尺寸得推敲推敲。
其实船的结构原理非常简单,主龙骨像脊椎一样支撑着整艘船的硬度,副龙骨和肋骨搭出架子来,保持结构强度。
船太大的话再像盖房子那样搭出无数柱子和梁,外面包起来不漏水,里面该铺地板铺地板,该做墙做墙,该装机器设备装机器设备。
后面装转向的舵,风帆船插几根桅杆好布局帆,有动力的后面装螺旋桨,有些船船艏水线下还会装竖着的螺旋桨,用来加速转向。
难只难在如何合理的布局,每根龙骨肋骨用什么强度的材料,用什么形状的,又多粗,每张船板用多厚的等等计算详细,最终船体重量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强度有保证等等。
现在手里的银子还差很多,造海船的作坊里有匠人和风干好的木料,开动起来五六个月就能造一艘不大的海船,而杨浩五六个月靠捕鱼攒到千两银子有点难。
加上这年代的海贸基本都是走私,只有福州月港每年发百八十张船引(出海贸易许可证),而走私是需要实力的。
杨浩现在要钱没钱要势没势,只能暂缓买船,边攒钱边琢磨设计图,空闲的时候多和张掌柜商量商量,先把图纸给画出来准备着。
船大了,图纸不可能只有两三张,详细到每根木头的形状尺寸,所以图纸非常多,堆起来甚至有半个一个立方米那么多,不是短时间能画好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画图得有尺子和笔,现在的尺子么,找十个工匠,他们的尺子都不一样,还得自己做一套熟悉的标准测量绘图工具。
现在的铅笔也不行,炭太粗太碎,得粘合后大力挤压成密质坚硬的笔芯,再用木条抱起来。
杨浩找铁匠铜匠做了个铁块和一套空白测量绘图工具,铁块上各钻15、2、3毫米的孔,一定要保证笔直均匀和圆滑,配合的还有另三个带针的铁块,一起就是一个制作笔芯的模具。
测量绘图工具比较繁琐,明斤一斤是5968克,一斤16两,一两373克。
杨浩先和很多戥秤比较着买了个标准的戥秤,大概秤出1000克水,用正方体的小木盒装起来,小木盒要保证刚好能装1000克水,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这样推敲着得出了10厘米长,以此为根据在空白测量工具上仔细刻出刻度。
角度尺更简单,一圈360度,等分就好了。
张掌柜非常有为实验献身的精神,贡献一点木料做一架笔芯压铸机非常乐意。
杨浩设计,张掌柜查漏补缺,造船匠动手制造,没两天就把木架子做了出来。
装上模具,取来粘合过的炭泥塞进笔芯孔里,塞一点用带针的那头用力压几下,再塞再压。
短短20厘米重复了上百次,最后把模具拿出来露出底孔,用针慢慢把笔芯戳出来,小心点别整断了或歪了。
还好笔芯压缩的够狠,微湿状态还算硬的,放起来阴干后用两片半圆形长条木棒抹胶水粘合,铅笔就成了。
试了下,还是有点碎,不够硬,却也比之前的好多了,至少画图没啥问题,后续继续接着改造改造机器。
张掌柜他舅舅的造船作坊又多了一门营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零零书屋【shu00.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明末从航海开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